【跟騷法解析】前任反覆傳LINE、在公司樓下等我,算跟蹤騷擾嗎?台北家事律師/台北家事律師推薦
「他只是想挽回,有這麼嚴重嗎?」 「他只是送個東西、傳個訊息,我報警會不會太大驚小怪?」 「他一下有罪、一下無罪,法院到底怎麼判斷?」
這些念頭,正是讓許多跟蹤騷擾受害者孤立無援的枷鎖。您可能正處於恐懼、困惑與自我懷疑之中,不知道對方的行為是否觸法,更害怕求助無門。
但請您記住,法律之所以介入,正是因為無數血淚案例告訴我們,跟蹤騷擾從來不是「小事」,而是重大犯罪的「前奏」。
2022年6月1日施行的
《跟蹤騷擾防制法》(簡稱跟騷法),就是為了保護您而存在的武器。
第一步:認清法律定義的「跟蹤騷擾」
許多人誤以為騷擾行為必須是激烈的威脅或暴力,但根據跟騷法第3條,法律管的範圍遠比您想像的廣。 只要對方
反覆或持續、違反您意願、與性或性別有關的做出以下八種行為,讓您心生畏怖,並足以影響您的日常生活,就可能構成犯罪。
1. 監視觀察:例如「監視、跟蹤您的行蹤。」
2. 跟蹤尾隨:例如「在您的住家、公司附近守候或尾隨。」
3. 威脅辱罵:例如「對您警告、威脅、嘲弄。」
4. 通訊干擾:例如「不斷打電話、傳訊息騷擾。」
5. 要求交往:例如「違反您意願持續追求。」
6. 寄送物品:例如「寄送讓您不舒服的物品。」
7. 妨害名譽:例如「散布有害您名譽的訊息。」
8. 濫用個資:例如「冒用您名義訂購商品。」
第二步:為何需要律師?因為法院的判斷並不穩定
您可能會問:「只要符合上面行為,提告就一定會贏嗎?」答案是:不一定,而且這正是您最需要律師協助的地方。
學者研究分析了大量判決後發現,法院對於騷擾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認定,存在「不安定現象」。尤其是在「反覆或持續」以及「與性或性別有關」這兩大要件上,標準非常浮動。
案例A:3小時內傳4次LINE訊息,有罪。
案例B: 7小時內傳19次露骨訊息,無罪。
案例C: 在被害人住處附近送暖心桂圓紅棗茶,有罪。
案例D: 到被害人住處停車場查看、送大幅油畫,一審無罪,二審有罪。
這種不穩定性,凸顯了
許多判決的關鍵,在於能否說服法官,讓法官理解對方的行為已經超越一般追求或溝通的範疇,並對您的生活造成實質的恐懼與妨礙。 一位經驗豐富的律師,能協助您將看似零散的騷擾行為,建構成一個完整、有力且符合法律要件的論述,大幅提高勝訴的機率。
第三步:當「被前男友騷擾」時,我該怎麼辦?
當您面臨「分手後被騷擾」或「被訊息轟炸」的困境時,請立刻採取以下自保行動。
步驟一:明確拒絕,留下『違反意願』的證據。
步驟二:完整蒐證,保全證據。不要刪除任何對話紀錄、照片等關鍵證據。
步驟三:尋求律師協助與報警。做法:「帶著完整證據,尋求律師協助並報警。」
跟蹤騷擾行為罪的成立與否,涉及複雜的法律攻防與證據佈局。請不要再獨自承受,讓專業的法律力量成為您堅實的後盾。
立即聯繫律師事務所,讓我們協助您整理證據、分析案情,並依據最新的法院實務見解,採取最有效的法律行動,為您爭取應有的安寧與正義。
參考資料:
- 黃士軒(2025)。〈檢視我國跟蹤騷擾行為罪的處罰現狀〉。《中原財經法學》,第54期,頁43-131。
- 臺灣台南地院112年度簡字第2162號刑事判決
- 臺灣雲林地院112年度易字第62號刑事判決
- 臺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112年度上易字第360號刑事判決
- 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上易字第447號刑事判決